智慧城市

台山论坛

相关推荐

查看: 4155|回复: 46

台山侨圩(排名不分先后)

[复制链接]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13-11-27 19:40:00
(一)侨圩的雏形 - 大亨圩
对台山人来说,新宁铁路无疑是一条伟大而神奇的铁路,虽然它仅存在了30年,但却造就了侨圩林立的奇迹和台山侨乡的大发展。事过境迁,铁路站点已难以寻觅,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在2012年的全面调查中能准确标示新宁铁路车站位置的圩市少之又少,而大亨圩就是其中一个仍然保留原有车站历史遗存的地方。在台城东郊,距城约2公里处,我们就能找到它的身影。
1909年3月,新宁铁路首期工程公益至斗山段建成通车,设上落站于大亨圩,这个也是当年新宁铁路出台城往斗山段途径的首个站点圩。走访大亨圩,必定要追寻一下新宁铁路的足迹,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能看到台山侨圩的雏形。圩的街道呈“一”字型东西走向,两排商住铺建筑相距12米,街道长约200米。在大亨圩街道两旁,有10多幢清代柱廊式骑楼,这些骑楼并不与其它侨圩的中西合璧那样“时尚”,反而是中国传统的柱廊,砖木结构,没有水泥等泊来的建筑元素,没有参杂西方符号。
大亨圩骑楼跟庙边圩中5幢遗存骑楼属同一时期、同一类型,这也是目前台山已发现的保留有清代柱廊式骑楼的两个圩,这种楼总量只有近20幢了。大亨圩清代柱廊式骑楼发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是“台山骑楼建筑源于中国柱廊式临街建筑”的有力佐证。

回复 马甲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9:51:00
(二)官渡圆山圩
圆山圩在台城西的圆山村委会内,最初称为“圆山仔圩”,后来因为圩场建在小圆山上,便改为圆山圩。圆山圩已算是台山侨圩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完好的骑楼有58栋,但现在住在这里的,也只有10多户了。
1924年前后,圆山圩旁的雷公谭码头是官渡,当时所有要来台城当官的人或者需要进入台城的人只能在这里上岸。而这里并不是人们的终点,而圆山圩注定了只能是个中转站。尽管建筑美轮美奂,但是被两个大圩夹在中间,圆山圩的位置相对尴尬,加上竞争力不够,所以才导致它只能充当花瓶和中转站。建圩时,这些骑楼八成用于商住,只有两成左右用于居住。
1926年台山首条公路台获公路建成通车,圆山圩便像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开始马力十足地前进了。当年谭氏是这里的大户人家,乡民在乡绅谭蔚亭等的带领下开始了家乡建设,首先是成立市务公所,重新规划了建筑商铺,用的是西方“集市广场”的布局,1929年建成现今规模。建成的圩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共4墩,设4条街道,每墩之间留有空地作出入口,中间为农贸市场。这里的骑楼整齐一致,高两三层,门面装饰是很考究的,高高的柱廊,内凹与挑出的阳台交相辉映,女儿墙点缀精美灰雕图案,中西合璧的特色很鲜明。现在的圆山圩是台山唯一一处原汁原味保留民国风味的乡村侨圩,于是便成了拍摄清末、民国时期题材影视节目的理想实景场所,《风雨西关》《羊城暗哨》《数风流人物》等电影电视剧都曾经以此地为外景拍摄基地。
铅华洗尽,当初高端洋气的外衣已经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逐渐剥落,甚至已经是伤痕累累。从一座座灰色基调与精致雕花结合的艺术丰碑前走过,看着尘封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却无法读出。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9:54:00
(三)新宁铁路的起点斗山圩
斗山圩立圩,约于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起建圩者是斗山中礼村民,他们联合附近各村,成立一个叫十一户的筹委会,每户建铺一间,招人营商开业,初叫大兴圩,取其大家生意兴隆之意。因大兴圩建在形象斗之山下,后来更名为斗山圩。
斗山圩水路交通发达,每逢二七圩期,四乡群众蜂拥而至,非常兴旺,市场日益繁荣,华侨也纷纷投资在此建铺。由于斗山河通向南海,先后有万发渡、海洋轮、岳飞号、海宁号等轮船,来往于斗山与香港、澳门、广州、湛江、海口等地,把港澳的洋货以及南路各县的农产品运到斗山,然后再通过陆路转运带四邑各地去,使斗山成为洋货土产的集散地,商客云集,百货风行,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尤以公昌行、其发祥、东昌和、五丰行等批发业以为最畅旺。
不仅本地人在此做生意,开平、恩平、阳江、新会、南海、云浮等县,也有不少人慕名来此经商、发展手工业。如广泰百货店、均栈茶楼等,都是外地人做老板。外地人来此打工的,但是阳江县,就有一千几百人曾来斗山当过搬运工或做木工。
解放后,斗山圩发展更快,是台山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居住人口超过一万人。
1920年新宁铁路斗山至北街干线和台城至白沙支线建成通车,斗山圩成为了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新宁铁路的起点(第一条商办铁路为潮汕铁路)。而新宁铁路之父陈宜禧便是出生于这个地方。

0

主题

2

帖子

2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13-11-27 19:54:00
梅家大院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11:00
(五)探寻台山“银信”的运营冲蒌圩

台山民谣: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好寄回。
在台山,“金山”一词在广大侨眷的心目中,象征着财富和美好的未来。这样的台山民谣是当时很多侨眷的心声,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全都指望在海外谋生的亲人身上。
尽管华侨在海外谋生倍感艰难,但他们的收入至少要比国内高10倍。19世纪60年代,一名修筑铁路的工人,每月可以挣到30到50美元,除去正常的开销,剩下的都寄回了国内。
不过,对于这些华侨来说,他们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辛苦积攒下来的钱送到亲人的手中。
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应运而生。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水客”和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这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就称为“侨批”。潮汕方言和闽南话管书信叫“批”,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在广东五邑地区又称“银信”。
银信一般都是由私营性质的银号、钱庄来经营,是经营华侨汇款业务的私营行业,是侨汇业的雏形。该行业具有金融和邮政双重功能,因此在外汇经营、金融稳定、侨乡经济发展和联系海外华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五邑侨乡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侨汇业,这成为五邑侨乡独有的经济现象。
侨汇,为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更成为侨眷重要的生活开支来源,这是侨乡最主要的特色。据统计,1929年以前,台山每年的侨汇在千万美元以上,占当年全国侨汇总数的1/8,1930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1937年达到1.8亿美元,为台山侨汇收入最多的一年。台山成了全国名副其实的“万国钱包”。
鼎盛时期,在台山经营侨批业务的机构多达数百家,其中银号和商号是两支最主要的生力军。这些银号和商号在香港、广州甚至在海外也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在侨刊上发布广告,以延揽生意。后来由于当时的香港金融业发达,各国银行都在这里设有分行,而华侨在国外见惯了银行这种现代金融机构,因此,把钱财存放在香港的银行,并通过它们来汇兑成了华侨们的最佳选择。
银号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金融组织,主要分布在华侨集中地区的中心墟镇,如台城、冲蒌、大江、白沙、端芬、三合、斗山等,其中台城的西宁市、县前街银号数量最为集中,成为台山银号集散中心。
台山兼营侨批业务名声最响的是一家叫做慎信的药行。这家药行每年收转的侨汇多达几百万元港币,仅手续费一项的收入就达数万元港币。
冲蒌圩是台山市内规模较大的侨圩之一,整体保存完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近两个世纪至今仍充满经济活力,是台山侨圩文化的活标本。位于大同路的“广昌隆”“德安隆”“福安公司”等相当富丽堂皇,为代表性建筑。大同路98-100号的“仁安药房”为一座典型的兼营银信业务的商号,也是台山市内仅存的几座带有碉楼的大型商号建筑之一,堪称“银信”历史的缩影。

德安隆

广昌隆

仁安药房(现仁安百货)

仁安药房内部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15:00
(六)侨圩活化石上泽圩

每逢农历4、9日,上泽圩必定人头涌涌,这是一个古老而热闹的圩市,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鸡鸣狗叫声,声声入耳,这就是趁圩,上泽呈现出来的一派和谐景象。
在台山端芬镇上泽河畔,上泽圩这个市内最古老的圩镇之一仍然散发着十足的活力,几十年来,虽然没有采取过很重大的保护措施,但并不妨碍它的发展,破坏也极小,我们能闻到一种原生态的味道。台山很多圩市的功能都不复存在了,而上泽圩多年来并未被同化,还传承着等圩的习俗,可以说,它是台山侨圩文化的“活化石”。而这类活化石侨圩在台山只剩下有12个了,包含四九镇五十墟、大江镇大江圩、台城来安圩等。
上泽圩建于明代中期,由当地陈姓乡民创建,民国年间扩建成现规模。主街道南北走向,长约300米,现存中西合璧骑楼83幢。按照前面章节的叙述,可知上泽圩是由单姓宗族组织建立的;布局为“一”字形;选址以临河道为主;圩期为农历四、九日;以地名命名墟。
在街道拐弯处,能找到当年上泽圩唯一的一间银号,名为“贞栈”,是由平洲村人建造的,有368平方米。在附近还有“中利号”和“昌利号”,是当年规模宏大的商号,是上泽侨眷当初接收侨批的重要所在。在河的南岸还有一间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从1921年到现在还在使用。
从上泽一路探寻至庙边村道,沿途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或乘车,或步行,安静的树,慵懒的风,一路上,这里收获的是一种静谧、一种释然。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20:00
(七)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圩公益埠

晚清时期,台山大江镇北部有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甚至不能称之为村落,因为这里只有区区两户人家居住。谁曾想到,它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里经历了神奇的蜕变,迅速成为台山第二大侨圩呢?而这个神话,又是伴随着那条更加神奇的新宁铁路诞生的。
目前发现的侨圩中,用埠来命名的仅为两处,公益埠就是其中之一,它原来又叫宁海埠,是一个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建起来的商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华侨伍于政倡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0.33平方公里也让它成为台山第二大圩镇,9条骑楼街以“井”字形方正笔直地陈列在我们面前,建筑涵盖骑楼商铺、教堂、学校等类别,现在的公益埠更是市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圩。当时有很多美国华侨看中了它水陆交通便利和临近新宁铁路的优势,纷纷在这里投资建立金铺银号、药材铺、照相铺等等,从此公益埠走在侨墟的前列,它不仅是新宁铁路的后勤基地,而且成为了台山对外交通的门户。
新宁铁路创造了两项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新记录,一是在斗山设一个半圆形“转车盘”,首创了机车绕转盘180°掉头的壮举;更令人咂舌的是火车在牛湾过潭江时,它竟然采用轮渡载运列车通过400多米宽江面,无怪乎文学巨匠巴金先生乘坐新宁铁路轮渡过潭江,游览了台山公益埠后,便无法抑制地创作了著名的散文《机器的诗》,称赞这段为“最美丽的工程”。
公益埠除了带给我们如此种种惊叹外,它带给台山的还有更多,当时成立“公益埠务所”的先进管理模式就为台山圩市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个“公益埠务所”主要负责购地、规划、招商、管理等工作,我们可以在1929年县工务局制定的《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中发现,这个方法确实很快普及了:“改造城市方法,先组设各市市政办处,选任地方公正绅耆,理其事,筹款管理之责属之办处,计划监督工程,则属之工务局”。近代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初期终于通过华侨的传播进入台山乡村了。
从清代一路走来,公益埠并不寂寞,然而走到今天,规模较大的清代侨圩竟只剩它自己了,保存完好的建筑也为数不多:基督教堂、胥山纪念堂以及仁泰酒业的洋楼,其它很多骑楼的墙身都逐渐斑驳,屋顶野草招摇。如今基督教堂的主楼依然是信徒做礼拜的地方,而副楼则出租给了幼儿园。无论如何,虽然经历差不多一百年的风雨,公益埠依然挺立,等待着生命的第二次绽放。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24:00
(八)诞生中国第一所华侨捐建乡村医院的地方沙坦市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开设在斗山镇沙坦市的太和医院一直是台山东南片的医疗中心。当时赤溪、田头的客家人流行一句口头语:“有病不到太和看过,死不瞑目。”可见太和医院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而这所医院,就是由陈卓平先生联络各埠华侨筹款20万港元建成的,也是当时乡村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在台山博物馆里,有记载的医院还有白沙圩的同济医院,它是自1923年黄敬业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回乡创办的。

陈卓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经商、参政、革命、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而太和医院仅仅是他众多功绩中比较早期的贡献,后来在广州投资兴建的“爱群大厦”更是影响巨大,其建筑风格独特,外形仿美国摩天大楼,上个世纪30年代它曾夺华南地区的建筑物之冠,被当时媒体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素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
太和医院在经过陈卓平四五年的筹备后终于在1931年3月开建,一年后正式营业。主楼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前面钟楼高耸,左右两翼平伸,宽敞明亮。一位曾长期在太和医院工作的医生说,这栋主楼当初的功能分布为:下层是礼堂、门诊、药房及普通病房:二楼是产房、手术室、X光室,会诊室、电疗室和特别病房;上层是院长、医生和职工宿舍。大楼周围,还有林木、花园、喷水池、院道。当时,医院所在的沙坦市六村地区为表庆祝,连放3天烟火,演足大戏。后来族人又继续捐建了第二院和第三院,更加满足了乡民的就医需要。
太和医院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曾经设备先进,规模庞大的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慢慢无法适应需要了。改革开放后,海内外一大批热心人士呼吁重新修建太和医院,现在的医院就是由海内外乡亲捐助500多万元并在1991年扩建成的。陈卓平当年兴建的太和医院目前还有主楼尚在,其余附属建筑则没有留下来了。在这座主楼一角,还完整保存着由陈卓平撰写的六村太和医院碑记。
太和医院所在地沙坦市于民国立圩,农历五、十为圩期。几十年来,破坏很少,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当地乡民依然传承等圩的传统习俗,和上泽等圩一样,都属于台山侨圩文化的“活化石”。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30:00
(九)跨越一河两岸的圩市五十圩

五十圩是一个典型的以圩期命名的侨圩,每逢农历五、十日是这个古老圩镇最热闹的日子,故称五十圩。但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牛骨圩。因为在塘田河两岸,以前有李姓族人在这里烧卖牛骨粉而得名。这里的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台山大多数建筑一样,骑楼为主,中西结合的风格非常明显;同样的,新宁铁路在这里设了一个站点,进而推动了五十圩的商业发展。
五十圩沿河而建,分为河南路和河北路两大部分,一衣带水,两岸由“五十桥”连接,占地面积共0.5平方公里,这就形成了它和其它圩镇最大的不同:这里的村民经常是在河这边买完用的,可能一会又跑到河的对面去买吃的去了,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出现了,大家趁圩的时候在河两岸上的四条骑楼街里来回穿梭,不时还在“五十桥”上拉扯几句,这就是五十圩的趁圩,这就是台山唯一一处能见到的跨越了一河两岸的圩市。

五十圩现存有148幢骑楼建筑,河的南岸为河南路,也是建筑保存最完整的片区。整个五十圩留有遗存的有“警察局”“德国医院”“牙科诊所”“理发店”,以及各种油糖布匹、茶楼酒馆等商铺建筑。在圩篷西南面有一座立面写着“华源隆”的骑楼,该楼乃当时圩中的私塾。而圩篷外的东南角有一所基督教教堂,其立面字迹已无法辨别。而全圩最高建筑也位于河北路,它是一座前为骑楼商铺后为四层碉楼的独特建筑。当年,这个商铺是一个典当铺,店家为保护其财产安全,特别在骑楼后盖一座碉楼作为典当的贵重商品的仓储室。在“五十桥”的立柱上,还能看到富有时代特色的对联:“自力更生创奇迹”“当家永保江山红,翻身不忘阶级苦”。五十圩还是台山侨圩中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圩集。虽然有新的圩进行交易,但五十圩从建圩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

1

主题

14

帖子

34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20:35:00
(十)一里三圩西廓圩
西廓圩在大同河北岸,靠近西廓村故名,始建于清嘉庆末年(1820),每月逢一、六为圩期。平面呈回字形的西廓圩沿大同河北岸建有一排商铺,前面建有小码头,当年船只可由此经广海湾进入南海,是当地乡民往返香港、澳门的重要通道之一。

隆隆的拖拉机从不远处开过来,从四米宽的西廓桥上驶过,大同河上,这样一幅画面每天都会上演,或许并不热闹,但很和谐。特别是落日下沉,小桥流水,人车唱和,更是唯美。
连同西廓,沿着大同河一里内,有西廓圩(桥)、大同市(桥)、汀江圩(桥),这就是所谓的“一里三圩(桥)”。

西廓圩在大同河北岸,靠近西廓村故名,始建于清嘉庆末年(1820),每月逢一、六为圩期。平面呈回字形的西廓圩沿大同河北岸建有一排商铺,前面建有小码头,当年船只可由此经广海湾进入南海,是当地乡民往返香港、澳门的重要通道之一。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成西廓桥,桥长66米,宽4米,高7米,为当地华侨捐款兴建,桥名为当地举人梁朝杰所书。
西廓圩的商业功能现已衰落,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48幢,其中尤以圩外临河骑楼街最为亮丽。骑楼、码头、小桥流水、古树构成一幅侨乡水乡美景。1996年,由港台影星周华健、张艾嘉主演的电影《我要活下去》在此取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展会港|人工智能论坛|留学移民|Discuz大师网|张家港论坛|科技新闻| 智慧城市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kefu@ailab.cn  商务合作:admin@ailab.cn

Powered by szzqlj.com © 2010-2023   智慧城市网

GMT+8, 2024-4-30 03:38 , Processed in 0.018124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打开您的微信
扫一扫二维码
现在关注我们
体验新生活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